從物聯網到互聯網再到云數據,智能化信息時代從過去以“年月”為計算單位的更替速度飛速發展成“分秒”的變化,人工智能化、自動化、機器代替人工這些在過去二十年來一直被公認為難以企及的理想之地,現在不再是夢。
但相信現今社會上還有不少人對人工智能——機器人的概念和它生產制造的來由、意義完全陌生,很多人會禁不住質疑,機器就是冷冰冰的機器,怎么可以與“人”相提并論呢?它既沒有思想,也沒有語言,機器人對于我們來說是希望的曙光,還是蹩腳的幻影?一切一切有待時空和實踐去驗證,今天就給大家簡單講講關于工業機器人的故事:
工業機器人是什么?
1987年國際標準化組織對工業機器人進行了定義:“工業機器人是一種具有自動控制的操作和移動功能,能完成各種作業的可編程操作機。”
美國著名科學幻想小說家阿西莫夫于1950年在他的小說《我是機器人》中,首先使用了機器人學(ROBOTICS)這個詞來描述于機器人有關的科學,并提出了有名的“機器人三守則”:
1. 機器人必須不危害人類,也不允許他眼看人將受傷害而袖手旁觀
2. 機器人必須絕對服從于人類,除非這種服從有害于人類
3. 機器人必須保護自身不受傷害,除非為了保護人類或者是人類命令它作出犧牲
這三條守則,簡單明了地讓人類對機器人有了基本認識,原來機器人與我們有如此玄妙的關系。時至今日,它仍然是機器人研究人員、設計制造廠家和用戶具有重大意義的指導思想。
在中國,工業機器人降生的“九九八十一難”
在上世紀80年代,國家就提出了“863計劃”(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確定了特種機器人與工業機器人并重的發展方針,在廣東佛山,相關部門已經投入工業機器人的研究開發,1997年,由佛山機器人公司(佛山市科萊機器人有限公司前身)自主研發的“手把手示教的噴涂機器人”正式面世,并迅速得到各方關注,連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教授也親自前往一睹它的風采。
然而,在那個經濟與技術都極度落后匱乏的年代,要順利自主研發生產一臺機器人比登天還難,據南方日報報道,該佛山研發團隊只能憑借參觀外國的機器人來“借鑒技術”,試圖從中依樣畫葫蘆,知道人家是怎么做的,自己也嘗試把它復制過來,為自己所用。
萬萬沒想到,最困難的卻是相關零部件的生產。當時由于國內機器人產業配套很不完善,許多配件都需要進口并且價格高昂。而且生產數量極少,畫好了圖紙也找不到可以制作的加工單位,為了節省成本,研發人員不得不自己動手去做。
從“棄兒”到“寵兒”,時代呼喚機器人回歸
經濟落后時代已經過去 ,近20年來可以稱為“快馬加鞭,穩步向前”的年代,每個人都低著頭,沉著氣,鼓起干勁一口氣往前沖,瞄準未來,毫不松懈。越來越多中小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冒出,發展以猛,在市場上迅速崛起并渴望站穩腳跟,從2010年開始,突然很多企業開始到處咨詢“哪里有機器人賣?”,“你們那里能不能做機器人?”,大家開始隱隱感覺到,屬于機器人的時代真正來臨了。
工業機器人是否真的能夠力挽狂瀾?
現時中國面臨著最大危機是人口老齡化問題,在90年代推行計劃生育期間,中國的人口出生率出現了斷崖式下降,這一波人口斷崖式的下降就將開始顯著影響中國勞動力市場的供給,10年之后,二十歲左右青年人的數量將比現在減少4成。
發生劇變的不僅僅是人口數量,還有構成,如今80、90后追求自我,追求充滿樂趣挑戰的職業,對乏味枯燥的重復性工作是嗤之以鼻,無數工廠車間紛紛涌現缺人、缺技術的大問題,老員工退了之后后繼無人。未來幾年,制造業、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招工將更加困難,勞動力成本也必將日益高漲。
工業機器人行業發展前景一片看好
對于工業機器人個體來說,人機協作是工業機器人發展的新形態,把人的智能和機器人的高效率結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作業;簡單來說就是人直接用手操作機器人,人機協作特點是安全,易用,成本低,普通工人可以像使用家用電器一樣操作它,完全不需要專門學習培訓。
工業機器人已經在汽車廠、船艇廠等工作場景證明了自己的價值,在這些場景中,物品如車身通常以較高的精度固定在某一特定位置,而機器人往往在編程設定后,可以自動高精度地完成固定的動作。
對于中國的很多中小企業來說,對工業機器人的向往來由已久,可惜由于采購工業機器人的成本較高。再加上企業收到的訂單不穩定,使得工業機器人還未能大范圍地走進更多企業中為其提供服務,解決需求,很多企業對機器人也是停留于“不了解、不明確、不信任”的階段,想了解也找不到途徑。
隨著目前工業機器人的快速發展,機器人的價格在下調,近年來年均下降7%,零部件也在進一步下降,所以未來會有更多的企業采購工業機器人來代替人工。結合目前的情況預測,國內人工成本仍然處于不斷攀升階段,人工是個不可逆轉的時代痛點,而工業機器人的“再次出現”將有別從前,這一次它將緊緊抓住人們的心,往更深度、更全面的領域服務人類社會。
打印